原文:informationisbeautiful
诉诸匿名权威:引用来源不详的“ 砖家”、“研究”或某一群体(比如“科学家”)以声称某观点是正确的。
诉诸(可疑)权威:因为某个无实无信的“专家”说某件事是真的,因而断言确实如此。
诉诸常规:因为常见,所以正确。
诉诸无知:某一观点是正确的,仅仅因为它没有被证伪(或某观点是错误的,仅仅因为它尚未被证实)
诉诸怀疑:因为某件事听起来不可信,所以一定不是真的。
身价逻辑:如果某人很有钱,或者某样东西很贵,那么这就对某一论断的真实性造成了影响。
求新逻辑:因为是最新的,所以更好。
诉诸主流:认定某件事是真的,因为大多数人都这么相信。
诉诸概率:相信因为某件事情可能发生,所以必然会发生。
诉诸传统:声称某件事是正确的,因为(很显然)一直以来都是这样。
掩耳盗铃:声称某个观点是错误的,因为你不愿意相信那所意味的事实。
诉诸恐惧:煽动对一方的恐惧与偏见,从而进行论证。
诉诸谄媚:给毫无根据的论点裹上糖衣炮弹,让人不自觉地全盘接受。
诉诸自然:通过与“至善”的自然界的对比,来使你的观点看起来更站得住脚。
诉诸同情:唤起人们的怜悯之心,以动摇对手。
诉诸荒谬:将对手的观点以荒谬的形式表现出来以进行打击。
诉诸仇恨:因为个人偏见而对某一看法不屑一顾。
一厢情愿:认为一件事是真的或假的,仅仅因为你情愿想当然。
轶事证据:对系统性研究下得出的证据视而不见,反而集中在手头的个例上。
合成谬误:推断一群人的特性或信条也代表了整个团体。
分割谬误:将整个团体的特性或信条自动代入到每一名成员的头上。
设计谬误:因为某样东西设计精美,视效上佳,所以更加站得住脚。
赌徒谬误:认为历史结果会影响未来结果。
轻率概化:从单一的样本得出概括性的结论。
妄下定论:没有公平考虑所有相关(且易举证的)事实,就妄下结论。
中间立场:相冲突的两个观点似乎都有道理,那么答案一定在两者的中间地带。
完美主义谬误:认为只有完美的成功才是可行的选择,从而反对任何低于预期的方案。
相对论谬误:否定某样客观事实,认为事实是相对一个或一群人而言的。
以偏概全:认为从小样本观察到的同样适用于整体。
一概而论:宽泛地应用一般性原则。
中词不周延:因两件事有一个共通点,那么他们就是同一回事。
临阵救援:通过不断修改论据,搪塞问题,来保全自己的一贯主张。
一孔之见:用不具代表性的样本所得出的结论,来支持自己的论点。
确认偏误:挑拣对自己有利的证据,而故意无视相冲突的。
伪二分法:隐藏其它可能性,将两个对立的观点看作仅有的选择。
谎言:彻头彻尾的谎言,被作为真相一再重复。
误导性鲜活个案:用生动的细节来描述一次小概率事件,以让别人相信这是一个问题。
转移注意:将毫不相关的话题引入辩论,以干扰视线并导向不同的结论。
滑坡谬误:认为开始的一小步会无可避免地引发一串相关(负面)的事件。
隐瞒证据:有意不用相关且重要的信息,因为那对立于自己的结论。
无法证伪:提出一个无法被证伪的观点,因为无法加以验证。
肯定后件:认为对你所观察到的现象只有一种解释。
循环逻辑:论证的前提里已经蕴含结论。
相关即因果:认为两个一起发生的事件一定有因果关系。(关联性=因果性)
否定前件:有这样的结果并非只有一个解释。因此,在这样的情况下从结果反推原因是不准确的。
忽视主因:声称是某事件导致了后果,而实际上另一件(意料之外 )的事才是原因。
前后即因果:因为一件事是在另一件事之后发生的,因此也是由那件事引起的。
积非成是:认为一桩错事能被另一桩错事所抵消。
人身攻击:绕开论证,针对辩论者本身发起不相干的攻击。
举证责任:我不需要证明我说的正确——你必须证明它是错的。
身份主观:认为一个论断不可信,因为支持者与之有利益关系。
基因谬误:攻击一个论点的来源,而非它的内容。
罪恶关联:通过将一个论点与形象不良的人或群体联系起来,从而破坏其可信度。
稻草人谬误:歪曲或简化你对手的论点,以攻击之。